「站在太太的立場,實在很難說不。
藍綠長期催票率變化 作者製作提供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長期而言,藍營勢力逐漸萎縮,綠營勢力緩步增加。有了以上的基本認識,再來看看民進黨在各地的催票率變化,就很容易明白發生什麼事。
所謂藍營,包含從國民黨分出來的勢力,例如每四年登場一次的宋楚瑜。兩年後,許多支持者果然不爽了,不投。因為有些選民轉向綠營,也有些選民拋棄綠營而去。計算得票率時,分母是65。接著可以看到,過去許多藍營支持者只會出來選總統,但不參與縣市長選舉,因此藍營的催票率呈鋸尺狀起伏。
催票率的分母是「選舉人數」而不是有效票數,反映某黨能夠從所有選民當中獲取選票的能力。然而,既然社會變遷趨勢是都會區與新中產階級不斷擴張,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是得大於失。除開人數也很少的砲手,國王的精銳火槍手組成一個阿散蒂連(Ashanti company),成員全是國王的親隨獵手。
達荷美的大規模奴隸制,從一開始就是王權結合向外擴張與對外貿易的產物,除了王國的需要之外,並沒有奴隸制存在的基礎。這些女兵──被西方的好事者稱為亞馬遜女戰士(Amazon)──裝束與一般士兵區別不大,都是穿的藍白色相間長直條、無袖及膝的長衫,但在前額會繫上一條白緞,上繡藍色鱷魚。是的,其實阿波美才是這個王國的稱呼,達荷美並非自稱,而是西方人不求甚解以訛傳訛約定成俗的名字,本來指的是阿波美國王的宮殿──稱作 Homoé 或 Danhomé。本來歷屆國王就以對外擴張為職志──每一任國王的國土都要比上一任大,有如國王的宮廷一樣。
支撐王權與遂行奴隸制的另一根支柱,則是徵發士兵的動員能力。Photo Credit: Edmond Fortier @ public domain 1908年祭典上的退役達荷美女戰士 達荷美女戰士 達荷美的軍事動員不僅限於男性,女性也是能徵用的兵員。
18 世紀初西方人便有了接觸達荷美王國的第一手經驗和文獻,那時的達荷美王國還在建國之初的奮鬥期。從1830年代開始,英國積極推動的奴隸禁運,軍艦在奴隸的出口港巡航游弋進行封鎖,沉重地打擊了經濟。所有奴隸都是國王的財產,除非國王將這些奴隸賞賜給大臣或普通人。實際上,國王直屬的、分成三個旅(brigade)的三千人護衛隊便全由女性組成,1840 年代開始投入戰鬥。
兵員的保證靠的得是對人口的掌握,達荷美王國有一套人口普查的機制,各村落每年都要上繳一包卵石,代表村內13歲以上可動員的男性人口數,這些卵石充滿的口袋外頭繡上各村落的標記,就是王室計算兵力、分發兵員的依據,也代表了能夠徵用的後備兵力──動員時經常徵發到半數以上。融合一方面是被本地人移風易俗給同化,另一方面,則是數百年來征戰的結果。西方觀察家估計19世紀達荷美的常備軍大約有4000人,經過動員可達12000人,而這個國家的總人口不過二十萬人左右。每一任達荷美王都要給自己營造新的宮殿,先王的殿宇雖不去用但仍要維護,宮殿建築群隨著王位繼承一任又一任地擴大──到了1858年,經過前後九任國王開疆闢土,達荷美的擴張達到巔峰。
自由人是軍隊的中堅,而西方火器的進口意謂著,早在17世紀,達荷美的軍隊就已經開始大規模的火器化,到了18世紀甚至開始引進歐洲的火砲。19世紀末,由於歐洲列強在柏林會議上達成一致,非洲殖民地的搶占與瓜分開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
而歸屬於一般人的家庭奴僕距離解放僅有一步之遙──通常他們都被當作家庭成員被接納,其後代直接就恢復了自由人的地位,不為任何人奴役。然而日中則昃,全盛之世掩蓋不住逐漸浮現的隱患。
歐洲人的大舉入侵在19世紀末是一個新現象,但歐洲人本身不是。主要的擴張者則是英、法兩強──法國併吞了蘇丹西部、象牙海岸與達荷美(Dahomey,現在的貝南[Benin]),英國則佔取了阿散蒂(Ashanti,現在的加納[Ghana])、尼日河三角洲與整個奈及利亞。在 17 世紀因為內鬨迫使一幫貴族逃難東遷,流離的統治家族的三兄弟又割據內戰,分裂為三個王國:托法(Tofa)、阿拉達(Allada)與阿波美(Abomey)。儘管達荷美順應時勢貿易轉型,讓奴隸在莊園中生產棕櫚油供出口,所得利潤比起過去是一落千丈。同個連內持用相同的兵器,絕大部分手執的上刺刀的燧發槍,另一部分士兵手持闊口短管的散彈銃(blunderbuss)。到了19世紀上半葉,由於原本的宗主國、北方的奧約帝國遭到外敵入侵,分崩離析,抓住機遇的達荷美王國甩開了宗主國的束縛,順便降伏了南方的托法(1820 年代)。
這也意味著本土政權抵抗法國的戰爭無可避免本來歷屆國王就以對外擴張為職志──每一任國王的國土都要比上一任大,有如國王的宮廷一樣。
實際上,國王直屬的、分成三個旅(brigade)的三千人護衛隊便全由女性組成,1840 年代開始投入戰鬥。19世紀末,由於歐洲列強在柏林會議上達成一致,非洲殖民地的搶占與瓜分開始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
支撐王權與遂行奴隸制的另一根支柱,則是徵發士兵的動員能力。主要的擴張者則是英、法兩強──法國併吞了蘇丹西部、象牙海岸與達荷美(Dahomey,現在的貝南[Benin]),英國則佔取了阿散蒂(Ashanti,現在的加納[Ghana])、尼日河三角洲與整個奈及利亞。
同個連內持用相同的兵器,絕大部分手執的上刺刀的燧發槍,另一部分士兵手持闊口短管的散彈銃(blunderbuss)。這萬把人由14個團(regiment)組成,每團約 800人上下,其下分為數個連(company)。歐洲人的大舉入侵在19世紀末是一個新現象,但歐洲人本身不是。到了19世紀上半葉,由於原本的宗主國、北方的奧約帝國遭到外敵入侵,分崩離析,抓住機遇的達荷美王國甩開了宗主國的束縛,順便降伏了南方的托法(1820 年代)。
西方觀察家估計19世紀達荷美的常備軍大約有4000人,經過動員可達12000人,而這個國家的總人口不過二十萬人左右。所謂新帝國主義盛行的20年間(1880-1900),撒哈拉以南的西非戰事頻仍,密集程度為史上僅見。
兵員的保證靠的得是對人口的掌握,達荷美王國有一套人口普查的機制,各村落每年都要上繳一包卵石,代表村內13歲以上可動員的男性人口數,這些卵石充滿的口袋外頭繡上各村落的標記,就是王室計算兵力、分發兵員的依據,也代表了能夠徵用的後備兵力──動員時經常徵發到半數以上。而歸屬於一般人的家庭奴僕距離解放僅有一步之遙──通常他們都被當作家庭成員被接納,其後代直接就恢復了自由人的地位,不為任何人奴役。
是的,其實阿波美才是這個王國的稱呼,達荷美並非自稱,而是西方人不求甚解以訛傳訛約定成俗的名字,本來指的是阿波美國王的宮殿──稱作 Homoé 或 Danhomé。每一任達荷美王都要給自己營造新的宮殿,先王的殿宇雖不去用但仍要維護,宮殿建築群隨著王位繼承一任又一任地擴大──到了1858年,經過前後九任國王開疆闢土,達荷美的擴張達到巔峰。
達荷美的大規模奴隸制,從一開始就是王權結合向外擴張與對外貿易的產物,除了王國的需要之外,並沒有奴隸制存在的基礎。東遷的阿札人雖非原住民,但他們與本地土著尤魯巴人的融合卻很徹底,最終形成一支新的族裔,芳人(Fon)。18 世紀初西方人便有了接觸達荷美王國的第一手經驗和文獻,那時的達荷美王國還在建國之初的奮鬥期。奴隸首先是每年王室祭祖時必得用上的犧牲,其次是在王室專屬的莊園中勞動,最後則是奴僕,從事家務。
然而日中則昃,全盛之世掩蓋不住逐漸浮現的隱患。Photo Credit: Edmond Fortier @ public domain 1908年祭典上的退役達荷美女戰士 達荷美女戰士 達荷美的軍事動員不僅限於男性,女性也是能徵用的兵員。
融合一方面是被本地人移風易俗給同化,另一方面,則是數百年來征戰的結果。自由人是軍隊的中堅,而西方火器的進口意謂著,早在17世紀,達荷美的軍隊就已經開始大規模的火器化,到了18世紀甚至開始引進歐洲的火砲。
從1830年代開始,英國積極推動的奴隸禁運,軍艦在奴隸的出口港巡航游弋進行封鎖,沉重地打擊了經濟。有少數幾個連仍使用餵了毒藥的弓箭,至於騎兵,由於馬匹不易取得,總共就只有一個連。